集团动态 News Information

水泥行业产能越去越大!​根源在哪?

发稿时间:2023-10-24

水泥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早已有之,早在2009年,国务院批转发改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即国发38号文),明确提出要严格控制新增水泥产能,对当年9月30日前尚未开工水泥项目一律暂停建设并进行一次认真清理。


去产能十数年,虽然期间也创造了行业辉煌,但最终并未真正化解产能过剩问题,以至于当前面对市场需求的下滑,水泥行业更显艰难。


那么,为何产能过剩问题始终未能解决呢?

1、逐利是资本的本性。无论任何行业,只要存在良好的投资收益,就必然会吸引资本的进入,进而扩充产能,分取市场。水泥行业亦是如此,在过去的十年时间里,虽然也经历2015年的行业低谷,但是整体来看,水泥行业盈利能力强劲。销售利润率方面,长期维持在8%左右,从2018年到2021年更是连续4年超过15%。2015年起,水泥熟料产量差别不大,水泥产能利用率波动有限,而利润持续上升,并保持在较高水平上。对于水泥这一传统行业,因此成为了传统工业领域的佼佼者,颇为自豪。


2、水泥生产线的特点。水泥生产线加快生产技术的迭代更新,一般来说,在水泥行业新生产线较老生产线更具竞争优势,大型生产线较小型生产线更具规模优势。因此,即便区域市场水泥产能已经饱和,只要市场价格与成本间有着较大空间,后来者依旧可以凭借后发优势获取市场份额。也出现敢于对10年左右“工龄”生产线推倒重建,也没有主动退出的积极性。


3、水泥产品特性。水泥产品特性。水泥是刚性需求的短腿产品,没有替代产品,且区域性极强,公路经济运输半径最远一般不超过300公里,市场需求与产能关联度相对较高,产能过剩往往呈现区域差异。在公转铁、公转水的政策引导下,部分具有明显成本优势企业之腿可以伸得更远,但整体而言,水泥依旧短腿,区域市场限制竞争情况相对容易出现,垄断风险上升。


4、去产量不等于去产能。在过去的这些年,去产量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去产能在化解产能过剩中的地位。通过去产量,行业虽然获得了良好的利润,迎来了一段美好的发展时光,但同时削弱了成本差异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力。竞争力较弱的产能同样能够获得可观的利润,致使竞争力较弱的产能退出意愿不强,降低了退出的动力,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淡化了。本可以通过环保、能效等差异化手段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可在实际中普遍贯彻“一刀切”,影响了企业追求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性。同时,高企的利润,进一步刺激了业内和业外的投资热情。


5、实际产能与设计产能之间的差异。水泥产能过剩的根源是熟料的产能过剩,而熟料的产能则有设计产能与实际产能之分。近年来,随着水泥生产技术的进步,加上原本设计时的富余量,实际产能与设计产能之间的差异不断加大。以设计产能5000t/d熟料生产线为例,实际产能可能达到7500t/d,让本就过剩的水泥熟料产能,进一步雪上加霜。


6、排污许可、能耗指标等本可严格控制生产线产能的手段并没起到应有的作用。倒是企业利用可生产日子拼命扩大生产,加大熟料储存设施已成为企业新的生产经营理念,正常产销体系被打乱。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正是基于上述的原因,在严格限制新增产能的重压下,利用政策上的某些“宽松”,建新生产线热度仍然不低,过去一度僵尸产能、批小建大、未批先建、一线多卖、奇葩窑径等等情况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水泥行业去产能。


当前,随着房地产投资增速的下滑,水泥市场需求下滑。今年以来,全国绝大多数地区需求恢复不及预期,部分地区水泥市场需求同比跌幅超过50%。面对市场需求的下滑,产能过剩问题也进一步凸显。不少热门市场爆发价格战,不少地区以错峰生产为由,加长停窑时间,增加停窑频次,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已顾不及资源有效利用了。


市场需求存在波动是客观事实,当需求下降后,竞争加剧也是客观事实。但不得不说,在产能严重过剩矛盾之下,有序竞争演变为打价格战,或出现组织达成限制竞争而被市场监管部门行政处罚事件应该是大概率事件。


未来,水泥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也将更加突出,一场行业洗牌或在所难免。


尧柏水泥集团原董事长、总裁马维平博士马维平也感叹道,当前水泥产能35亿吨左右,未来10年大概率降至10亿吨左右,如果不能在化解产能过剩方面取得实质性成效,届时产能利用率不到30%。化解产能过剩已经迫在眉睫,再等下去行业会越来越困难,市场态势会越来越恶劣。

×